中视环球资讯网欢迎您!
  
新闻资讯
    
湖南邵东:聚焦三农转型跨越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
来源: 新浪网 | 作者:testuse | 发布时间: 2022-07-11 | 153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

  斫曹乡雄鹰村打造的银杏房车露营基地。

  红网时刻新闻7月11日讯(通讯员 邓星照 刘昭云 赵宇峰)盛夏7月,记者走进湖南省邵东市斫曹乡,粉墙黛瓦的农舍随处可见,院落干净整洁;老百姓在家门口的帮扶车间上班,顾家赚钱两不误;前来该乡景点打卡游玩的游客络绎不绝,兴致勃然……美丽的乡村振兴画卷令人乐而忘返。

  据随行的邵东市乡村振兴局的工作人员介绍,邵东市委、市政府全力推进“三农”事业新跨越,乡村振兴工作干在实处、走在前列。今年1月获湖南省政府真抓实干表扬激励,3月邵阳市迎乡贤助力乡村振兴现场会在邵东召开,5月被评为全省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先进单位。

  近年来,邵东市委、市政府建立“市级主导、乡镇主抓、村(社区)主干”的三级联动机制,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;先后出台了《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》等文件16个,建立了市级领导联村、市直单位包村制度,乡村振兴与民政、卫健、教育、住建等11个行业部门协作,选配“防返贫致监测网格员”10331名,确保线上预警和线下核处无缝衔接,合力推进乡村振兴。

  因地制宜,兴旺乡村产业。采取“小分散、大集中”方式,突出推动本土特色产业皮具箱包、打火机等轻工业产业链向乡村延伸,全市建成就业帮扶车间205个,累计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6000余人。斫曹就业帮扶车间项目荣获中国青年“最具品牌影响力”奖。

  围绕“种、养、加”抓农业产业发展,围绕“种、养、加”抓农业产业发展,建成万亩高档优质稻示范基地3个、千亩药材基地4个、千亩葡萄基地4个、千亩黄花菜基地4个,发展中药材产业基地16万余亩、油茶产业基地15万余亩,年出栏5000头以上的规模养猪场22家。

  深挖旅游文化,大力整合村级资产资源、特色产业,深化“旅游+”理念,全力加快“农文旅融合发展”。邵东坚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着力点和突破口,按照“宜工则工、宜农则农、宜商则商、宜旅则旅”的发展思路,逐步形成了“一镇一业、一村一品”的产业发展格局。农业全产业链产值逾520亿元,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2.8万元。

  汇聚乡贤,激活发展动能。立足海内外乡贤资源丰富的优势,邵东因势利导、创新开展“迎乡贤振乡村”活动,出台了《迎乡贤建家乡、改陋习树新风、兴产业振乡村实施方案》、支持政策清单45条、实体经济发展50条等文件措施,在产业发展、基础设施建设、金融服务、项目对接等方面对乡贤回归给予大力支持。全市已登记在册乡贤3万余名,成立乡贤分会26个、村级乡贤工作站580个、外地联络站36个。开展乡贤家乡行、乡情恳谈、项目对接等系列活动2000余场(次),建立乡村振兴项目需求库。鼓励支持乡贤参与农业产业园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。

  曾氏铝业集团曾小山整体捐建邵东市第一实验学校,年初又捐款1580万元助力乡村振兴;中伟集团邓伟明捐资8000万元的中伟大道已开工。同时,中伟集团安排专业团队设计打造梅岭新村美丽屋场,预计投入资金5亿元;乡贤黄玉彪将国际商贸城23间商铺、国锦仓储90间仓库价值1.05亿元20年的租赁权捐赠给里安等10个村(社区)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,并且整体捐资修建聚财路。截至目前,乡贤已领办各类项目2000余个,投入资金6.83亿元。

  斫曹乡帮扶车间。

  培根固本,涵养文明乡风。从价值引领、平台建设、活动支撑等方面入手,为乡村全面振兴铸魂强根,建成市级以上文明村321个,市级以上文明乡镇14个,其中仙槎桥镇青山村、堡面前乡大羊村获评“全国文明村”。

  围绕深入推进乡村文化振兴,进一步改善村级文化基础设施,实现群众文化广场全覆盖。建成“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+26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+58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”三级联盟阵地,开展关爱重点人群等志愿服务活动。完善“养老托幼”等服务功能,建立老年人、留守儿童日间照料中心227个。

  常态化开展“道德模范”“身边好人”等评选表彰活动,培养传承好家风。推行移风易俗,倡导文明新风,营造良好社会风尚。

  创新治理,建设幸福家园。邵东市深入推进防返贫监测和帮扶排查专项行动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等“七大专项行动”,强力推进精品示范村”“示范线路”“示范美丽屋场”等“六大示范”创建活动,以专项行动和示范创建为载体,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水平。

  坚持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,以村庄清洁行动为切入口,重点推进“一拆二改三清四化行动”,全面开展拆旧复垦、垃圾分类处理等工作,“一村一站一员”垃圾分类处理“邵东模式”在全省推广,大力开展农村“空心房”拆除等行动,因地制宜打造“美丽屋场”。

  创新基层治理,探索新时代“以村为主”乡村治理新模式,加快自治、法治、德治有机融合,实现村民自治与网格化服务管理有效衔接。全面铺开“双约双评”工作,充分发挥“村规民约”“家庭文明公约”的积极作用,通过村(居)民委员会评议家庭、市乡评议村(社区),进一步激活村(社区)、家庭、群众活力。